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当前,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步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时期。
《高校信息化应用》与新华三集团合作推出“以教育数字化战略支撑高校未来发展”专栏,邀请国内著名高校的教育信息化专家以及优秀企业代表,分享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经验,洞悉教育智能化大变革。栏目旨在深化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场景的务实实践,并致力于精耕教育数字化发展,为教育行业注入全方位的转型智慧和全新的数字活力。
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持续创新的数字资源与技术推动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一直以来,清华大学也在持续推动技术的迭代升级,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学方式、教学场景的持续创新;持续创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模式。近日,我们采访了清华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张小平,请他介绍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清华大学的信息化工作进展及转型关键环节等相关内容。
高站位、多角度建设运行管理体系
CIO 应该与校长站在同一高度,具备广阔、全面的视野和格局,并致力于思考如何以信息化来协助学校完成最终的战略目标。
《高校信息化应用》: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当前,数字变革冲击全球教育界,教育数字化转型步入“快车道”,如何以更高的站位来看待当下的高校信息化工作?
张小平:对于高校信息化团队而言,自始至终都应具备较高的自我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信息化团队自身站位要高,这是因为我们的目标之一是在未来数字空间中建设学校整体的运行管理体系,而非仅仅完成手头的工作。
从数字空间的高校建设视角来看, 各高校信息化部门承担的职能非常综合。从规划角度看,信息化部门像规划处;从安全角度看,又像网络空间的保卫处;从建设管理角度看,像基建处;再从运行保障角度来看,又像是后勤修缮中心等运维保障部门。虽然从表面上看,信息化部门承担的职能多种多样、五花八门, 但当我们透过表面看本质,信息化部门的综合职能可以凝练为一句话,即负责未来数字空间中的数字校园的建设与运维。信息化团队站位一定要高,不能把工作看得很琐碎,干得很琐碎,这样就不能完成自身真正的使命,而迷失在每天各种琐碎的工作中。相反,站位高了之后,每个人就能清楚工作的动机、原因、标准和意义。当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个统一、清晰的未来蓝图,呈出的工作成果和质量自然会有所不同。
我们的设想是,未来数字空间中还会有一个“数字孪生”高校在伴随运行。“数字孪生”高校与实体校园平行同步,为实体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可依据的数据以及科学决策参考, 使学校的发展运行具有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和更高效能。当然,在构建过程中会有大量的面向各类具体业务的基础建设工作需要信息化团队去配合完成。但是在处理基础工作的过程中, 团队成员的站位一定是面向未来,对自身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如果业务部门原有的业务信息化改造方案与我们的标准有出入,那么我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帮助和改进。只有信息化工作与具体业务有效紧密集合,才能坚实地走向想要的未来。
多措并举实现对数据的全方位管理
高校的科学决策脱离数据也会寸步难行。高校数字化转型才刚刚开始,如果缺乏数据支撑,那么高校数字化转型将是空中楼阁、天方夜谭。而数据资源治理体系旨在实现对数据的全方位管理,包含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管理等一系列环节。
《高校信息化应用》:2023 年教育部提出加快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高等教育教学新形态,您认为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张小平: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关键环节之一是数据, 尤其是全面、完整、准确的学校整体运行数据。
以清华大学近三年的疫情防控为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各种各样的数据作为行动依据。那么相关数据是否存在,是否准确?数据的传递和调用是否及时?数据管理是何种方式,管理工作是否到位?以及整体数据管理运行体系如何?相关人员的职责、职权是否清晰?疫情中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格外突出,不仅是信息化部门,全校各部门都有深刻体会。特别是疫情防控对数据质量要求非常严苛,围绕人的方方面面都是数据,一旦数据错误,疫情溯源与流调工作就难以推进,防疫工作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在防控工作的推动下,我们发现数据是高校疫情管理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关键词。这里的数据不仅指人员数据,还包括隐藏在学校整体运行管理中的各类数据,将是未来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在前期信息系统建设完备后,机器把人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由于生产率和生产效能的提高,相关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一步去统计、分析数据,并尝试挖掘深层次的问题。
以教务数据为例,以往目标是统计清楚每位学生的学分数据、计算学分积、完成选课排课等,但如今在信息系统的加持下,这些统计调度工作变得异常简单,也能快速操作完成。与此同时,系统中还存储着其他海量数据,相关人员是否可以利用数据去分析学生的情况?例如,每位学生在每门课上的成绩分布, 或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不同老师教授同一门课程,哪些课堂的表现更好?分析这些数据并得出结论后,相关部门就能进一步做整体的学情分析、师资分析和学风态势等分析,学校整体运行管理也有了扎实的行动依据与抓手,可以实事求是、合理合规地以“数”治校。
高校内的数据类型纷繁多样,除以上提到的教学、教务数据外,还包括资产数据、财务数据、学生数据,科研数据、外事数据等。在学校领导做出决策时,必须综合各类数据,在多约束条件下求得最佳结果。这是由于一个决策往往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只有综合、考量各方面的数据之后才能做出最恰切、合适的决定。
如今,高校数字化转型才刚刚开始,如果缺乏数据支撑,那么高校数字化转型将是空中楼阁、天方夜谭。数字化转型倚赖于决策和行动, 而后者又倚赖于数据。因此,数据是未来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没有数据,数字化转型就像在没有文本对话数据集的情况下训练ChatGPT,不可能成功。只有在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的前提下,勾连各个系统,打通数据,使各系统数据充分地互动、融合、应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数字化转型。
《高校信息化应用》:高校内部信息系统各自分割、信息孤岛等问题长期困扰信息化建设,清华大学在数据治理方面有哪些经验分享?
张小平:2020 年,在王希勤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开始建设清华大学的数据资源治理体系,如今还在持续推进中。数据资源治理体系旨在实现对数据的全方位管理,包含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管理等一系列环节。
在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 比较棘手的是不同部门之间的标准不同, 如何将不同标准和形式的数据统一起来,是一大挑战。以合同数据整合为例,全校各部门都在对外签署各类合同,但合同上同一含义的字段,表述方式往往并不统一,如收款方账户字段,有“乙方收款人”“开户名”“收支标记”“银行账户户名”等多种表述,因此合同数据整合起来难度很大。同理,各种不同的业务系统数据打通并实现流通困难重重。因此,只有各部门、各系统遵从同一个标准体系,才能做到可以互操作、兼容和联通,数据才能真正地“流动”起来。
目前,清华大学正逐步推进统一数据标准,上面提到的合同数据就是刚刚完成的一部分。我们把全校历史上所有合同的字段做了标准化统一,并全部汇总到数据库中,这样所有对合同数据有需求的单位都可以来申请查阅过往各部门的合同信息。
当然,难度最大的还是身份数据的处理。一个人可以有多种身份,该如何确定某个人的身份?如果使用身份证来定义个体身份,那么外籍人士只有护照,但不同国家的护照格式也不尽相同,又该如何统一护照格式?
在统一身份认证基础上, 就是基于电子身份的资源配置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校内角色有所变化,该如何更改其资源配置的设定?以清华学生为例,如果既是本科生又是本校研究生,他的身份没有变化,但是角色却发生了转变, 那么他的信息资源配置和相关访问权限就从本科生变为了研究生。这就产生了新的问题——如何去继承之前系统中的内容?以邮箱为例,清华本科生本校读研,有学生希望研究生邮箱能够将本科邮箱内容继承过来,但是目前邮箱中缺乏这个功能。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同一个人的身份未变,但校内角色发生了改变, 如何基于他的角色去做相应的信息资源的统筹?这也是一个尚待解决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高校信息化应用》:2023 年清华大学在信息化方面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张小平: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继续把数据做好,继续建设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平台(数据中台),做好数据汇聚及后期的存储共享与管理,让数据跨部门、平滑无碍地流通起来。同时,还要做好数据的分级分类,一些公共数据校内人员都可查询,一些部门数据经过审批后可以查询,还有一些数据不能公开共享。依据这些原则完成建设后,就可以在可管可控的条件下挖掘数据内涵、发挥数据价值。可以说,全校的数据共享工作一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
最后,不管是2023 年还是未来几年,我们的工作始终会围绕着数据展开,只有把数据做好了,其他工作才能在此基础上畅通无阻、自然而然地顺利推进。